怀疑性认知的六条原则(关键在三)

1. 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?

这个问题的意思很简单,就是让你首先搞清楚,你眼前看到、听到或者读到的这“东西”到底是个什么类型?它是新闻报道吗?是某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发的牢骚?是商品的广告宣传?是一篇学术论文的摘要?还是一段道听途说的八卦?

搞清楚内容的“身份”,就像是你看医生,得先知道这是内科还是骨科。不同类型的内容,我们对待它的心态和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没人会把广告词当严谨科学事实来读,也不会把朋友的笑话当严肃新闻对待。所以,第一步是“定性”。

2. 信息完整吗?假如不完整,缺少了什么?

在你大致了解了内容类型后,接下来要问的是:它是不是一个“讲圆了”的故事?它有没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、前因后果都说清楚?或者说,有没有什么关键的细节被省略了,让你觉得“嗯,这里好像少了点什么”?

比如,一篇新闻报道如果只说了发生了什么事,却没提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,涉及了哪些关键人物,或者为什么会发生,那它就不够完整。缺少的信息可能是有意的隐瞒,也可能是无意的疏漏,但无论如何,不完整的信息会影响你对事件的全面理解,甚至可能导致误判。就像一块拼图,如果缺少了几块核心碎片,你很难看清全貌。

3. 信源是谁 / 什么?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?

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,要深究的是:这段信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?是谁在告诉我这些?是某个权威机构,比如政府部门、知名媒体、学术研究团队?还是某个个人,比如我的朋友、一个网友、一个自媒体博主?

搞清楚来源后,第二个问题自然就来了:我凭什么要相信他们?这个来源可靠吗?他们有没有专业的背景或权威性来谈论这个话题?他们过去发布的信息准确性如何?他们有没有什么立场、偏见或者商业利益,可能会影响他们发布信息的客观性?一个整天发布假新闻的媒体,你下次看到它的报道时,自然会多打个问号;一个卖保健品的公司告诉你他们的产品有多么神奇,你也会先掂量掂量。信任不是白给的。

4. 提供了什么证据?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?

光说不练假把式。如果有人给你提供了一个信息或者一个论断,接下来你得看看,他们有没有拿出货真价实的“证据”来支撑?这些证据是什么形式的?是数据统计?是图片视频?是第一手的目击者证词?是官方文件复印件?还是某个专家的意见?

更进一步,这些证据本身可靠吗?它们的来源是什么?这些证据有没有经过第三方的检验或核实?比如数据是否有出处?图片视频是否经过剪辑或合成?专家意见是否代表主流共识,或者是否有反驳的声音?如果信息只是空泛的说法,没有任何支撑,或者证据本身就站不住脚,那这段信息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。就像法庭上,律师要出示证据,还得证明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。

5. 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?

人们在接收信息时,很容易被第一种说法或主流观点所引导,陷入“确认偏误”。所以,你要跳出来问自己: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解释?这个事件的发生,除了它给出的原因,有没有别的可能?或者,站在不同的角度看,这段信息有没有其他的解读方式?

举个例子,如果报道说因为A,所以发生了B。你要想想,有没有可能是C导致了B,或者A和C共同导致了B?提供信息的人,可能因为立场、知识局限或者观察角度的单一,只呈现了一种可能性。我们主动去寻找和思考其他可能性,是为了避免以偏概全,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事物。

6. 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?

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问题,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轰炸。你处理完前面五个问题后,最后要问自己:这段信息对我而言,到底重不重要?它对我的生活、我的决策、我的工作有没有什么影响?我有没有必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、记忆甚至行动?

如果它讲的是一个离你很远、与你无关紧要的话题,或者只是无关紧要的八卦,那么即使它是真实完整的,你也可以选择性地忽略它,把宝贵的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。这个世界上的信息太多了,我们不可能全盘接收,学会过滤不必要的信息,是高效生活的一部分。

《真相: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》